教职成〔2019〕5 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财政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集中力量建设一 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带动职业教育持续深化改革, 强化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现就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以下简称 “双高计划”)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 体系和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扎根中国、放眼世界、面向未来,强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 作,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重点支持一批优质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引领职业教育服 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为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作出重要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中国特色。扎根中国大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完善 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服务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中 国产业走向全球产业中高端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坚持产教融合。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运行模式,精准对接区域人才需求, 提升高职学校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推动高职学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为加快建设 现代产业体系,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扶优扶强。质量为先、以点带面,兼顾区域和产业布局,支持基础条件优良、改革 成效突出、办学特色鲜明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积累可复制、可借鉴的改革经验和模式,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坚持持续推进。按周期、分阶段推进建设,实行动态管理、过程监测、有进有出、优胜 劣汰,完善持续支持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建设的机制,实现高质量发展。

——坚持省级统筹。发挥地方支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大资金和政策保 障力度。中央财政以奖补的形式通过相关转移支付给予引导支持。多渠道扩大资源供给,构建政 府行业企业学校协同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新机制。

(三)总体目标

围绕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要求,集中力量建设 50 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 150 个左右 高水平专业群,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支撑国家重点产业、区域 支柱产业发展,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到 2022 年,列入计划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办学水平、服务能力、国际影响显著提升,为职 业教育改革发展和培养千万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使职业教育成为支撑国 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形成一批有效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 标准。

到 2035 年,一批高职学校和专业群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引领职业教育实现现代化,为促进 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标 准体系更加成熟完善,形成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二、改革发展任务

(四)加强党的建设 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实现职业技能和 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落实党委领导下的董事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学校的领导核心和政 治核心作用,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引导广大师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将党的建设与学校事业发展同部署、同落实、同 考评,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学校工会、共青团等群 团组织和员工会组织建设,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五)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工 学结合、知行合一,加强员工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加强劳动教育, 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引导员工养成严谨专注、敬 业专业、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品质。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率先开展“学 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在全面提高质量的基础上,着力培养一批产业急需、 技艺高超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六)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 对接科技发展趋势,以技术技能积累为纽带,建设集人才培养、团队建设、技术服务于一体, 资源共享、机制灵活、产出高效的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平台,促进创新成果与核心技术产业化, 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加强与地方政府、产业园区、行业深度 合作,建设兼具科技攻关、智库咨询、英才培养、创新创业功能,体现学校特色的产教融合平台, 服务区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专业群集聚度和配套供给服务能力,与行业领先企业 深度合作,建设兼具产品研发、工艺开发、技术推广、大师培育功能的技术技能平台,服务重点 行业和支柱产业发展。

(七)打造高水平专业群 面向区域或行业重点产业,依托优势特色专业,健全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 群建设发展机制,促进专业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发挥专业群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实现人才 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校企共同研制科学规范、国际可借鉴的人才培养 10 方案和课程标准,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先进元素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建设开 放共享的专业群课程教学资源和实践教学基地。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探索教 师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深化教材与教法改革,推动课堂革命。建立健全多方协同的专业 群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八)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 以“四有”标准打造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双师队伍。培育引进一批行业 有权威、国际有影响的专业群建设带头人,着力培养一批能够改进企业产品工艺、解决生产技术 难题的骨干教师,合力培育一批具有绝技绝艺的技术技能大师。聘请行业企业领军人才、大师名 匠兼职任教。建立健全教师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体系。建设教师发展中心,提升教师 教学和科研能力,促进教师职业发展。创新教师评价机制,建立以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 以目标管理和目标考核为重点的绩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九)提升校企合作水平 与行业领先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就业创业、文化传承等方面深度合作, 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把握全球产业发展、国内产业升级的新机遇,主动参与供需对接和流程再 造,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相适应,实质推进协同育人。施行校企联合培养、双主体育人的中 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牵头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推 进实体化运作,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吸引企业联合建设产业学院和企业工作室、实验室、创新基 地、实践基地。

(十)提升服务发展水平 培养适应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中国产业走向全球产业中高 端。以应用技术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服务品质。加强新 产品开发和技术成果的推广转化,推动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促进民族传统工艺、民 间技艺传承创新。面向脱贫攻坚主战场,积极吸引贫困地区员工到“双高计划”学校就学。服务 乡村振兴战略,广泛开展面向农业农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领域, 大力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积极主动开展职工继续教育,拓展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

(十一)提升学校治理水平 健全内部治理体系,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体系,形成学校自主管理、自我 约束的体制机制,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学校、行业、企业、社区等共同参与的学校理事会 或董事会,发挥咨询、协商、议事和监督作用。设立校级学术委员会,统筹行使学术事务的决策、 审议、评定和咨询等职权。设立校级专业建设委员会和教材选用委员会,指导和促进专业建设和 教学改革。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作用,审议学校重大问题。优化内部治理结构,扩大二级院系管 理自主权,发展跨专业教学组织。

(十二)提升信息化水平 加快智慧校园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公司产品和管理服务全过程,改进教 学、优化管理、提升绩效。消除信息孤岛,保证信息安全,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推 11 进学校管理方式变革,提升管理效能和水平。以“信息技术+”升级传统专业,及时发展数字经 济催生的新兴专业。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需求,推进数字资源、优秀团队、教育数据共建 共享,助力教育服务供给模式升级。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建设智慧课堂和虚拟工厂,广泛应用线 上线下混合教学,促进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

(十三)提升国际化水平 加强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交流合作,引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参与制订职业教育国际标准。 开发国际通用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推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高质量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 学资源,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品牌。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培养国际化 技术技能人才,促进中外人文交流。探索援助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的渠道和模式。开展国际职业 教育服务,承接“走出去”中资企业海外员工教育培训,建设一批鲁班工坊,推动技术技能人才 本土化。

三、组织实施

(十四)建立协同推进机制 国家有关部门负责宏观布局、统筹协调、经费管理等顶层设计,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 略需要,适时调整建设重点,成立项目建设咨询专家委员会,为重大政策、总体方案、审核立项、 监督评价等提供咨询和支撑。各地要加强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动员各方力量支持项目建设,对 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构建以“双高计划”学校为引领,区域内高职学校协调发展的格局。 “双高计划”学校要深化改革创新,聚焦建设任务,科学编制建设方案和任务书,健全责任机制, 扎实推进建设,确保工作成效。

(十五)加强项目实施管理 “双高计划”每五年一个支持周期,2019 年启动第一轮建设。制定项目遴选管理办法,明确 遴选条件和程序,公开申请、公平竞争、公正认定。项目遴选坚持质量为先、改革导向,以学校、 专业的客观发展水平为基础,对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好、重点工作推进有力、改革成效明显的省(区、 市)予以倾斜支持。制定项目绩效评价办法,建立信息采集与绩效管理系统,实行年度评价项目 建设绩效,中期调整项目经费支持额度;依据周期绩效评价结果,调整项目建设单位。发挥第三 方评价作用,定期跟踪评价。建立信息公开公示网络平台,接受社会监督。

(十六)健全多元投入机制 各地新增教育经费向职业教育倾斜,在完善高职生均拨款制度、逐步提高生均拨款水平的基 础上,对“双高计划”学校给予重点支持,中央财政通过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专项资金对 “双高计划”给予奖补支持,发挥引导作用。有关部门和行业企业以共建、共培等方式积极参与 项目建设。项目学校以服务求发展,积极筹集社会资源,增强自我造血功能。

(十七)优化改革发展环境 各地要结合区域功能、产业特点探索差别化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径,建立健全产教对接机制, 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有机衔接。加大“双高计划”学校的支持力度,在领导班子、核定教师 编制、高级教师岗位比例、绩效工资总量等方面按规定给予政策倾斜。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 12 在专业设置、内设机构及岗位设置、进人用人、经费使用管理上进一步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建 立健全改革创新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双高计划”学校大胆试、大胆闯,激发和保护干部队伍敢 于担当、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教育部 财政部 2019 年 3 月 29 日